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

Discussion # 2 -- The Net Generation partⅡ

面對網路世代的學生,老師需依照他們特性呈現活潑、生動、有趣的多元刺激教材,以及發展適合它們特性的教與學。教授共同科目的老師可以組成課程與教材的團隊,有些人蒐集資料,有些人將資料轉化成教材,有些人將教材用ppt之類的工具組織和呈現。平時老師要批改作業、常規管理、開會等,工作十分繁瑣耗時,往往將就手邊的教學指引而不願花時間和精神在這方面,所以以團隊的方式進行,一來可以減輕個別老師的負擔,一來希望藉由腦力激盪將眾人力量發揮至最大。


 
網路世代的學生使用科技和搜尋資訊這些方面的能力都很強,老師不需花太多時間介紹怎麼使用工具,此時應著重的是如何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,
引導學生從一堆沙子中找出珍珠,以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。此外,隨著對智慧財產權的重視,老師應教導學生尊重的態度以及合理使用的規範,不然只是將學生訓練成複製、貼上的媒介罷了。雖然現在學生已不能缺少科技產品,不論到哪都隨身攜帶,但是在課堂上打開筆電後,老師與學生間隔著螢幕,我認為反而減少了師生間的互動,對老師來說不清楚那個學生真的在專心上課,對學生來說可能更方便躲避老師注意,所以為了維持課室教學品質,於課前老師需和學生建立一個默契,所有的動作都要以這堂課的主題為依據。

台灣雖然很小,還是可以感受到城鄉差距,尤其東部和山區。為解決城鄉差距的問題,將很大的希望寄託在網路上,讓東部和山區的學生不必受限於交通等因素;但我認為也是因為網路,讓城鄉間的差距越來越大,有能力購買電腦、裝設網路設備的家庭,學習管道更多元、學習資源更豐富,文化刺激比沒有能力的家庭的學生來得多,和以前紙本為主的教學模式相比,兩者間的差距瞬間拉開了。凡事有利有弊,我們真的需要好好思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